你的位置:新万博c体育集团 > 新闻动态 >
存款利率下滑, 揽储神器消失! 银行被迫断腕求生
发布日期:2025-07-05 14:09    点击次数:102

银行明亮宽敞的柜台前,储户们眉头紧锁,指着手机屏幕上反复刷新的信息,语气焦灼:“五年期大额存单,怎么就找不到了?”

柜员无奈地点头,指向利率显示屏,那上面最长期限的产品,孤零零地停留在两年。

2025年5月,冰冷的数字揭示着存款收益的全面塌陷:三年期整存整取平均利率仅为1.711%,五年期更是滑落至1.573%。

曾被奉为“揽储神器”的大额存单,其五年期产品平均利率也仅剩1.700%,全面失守2%的心理关口。

更令人心悸的是,这些低收益产品正从货架上加速消失。

工行、建行、招行等巨头已悄然下架五年期大额存单。

中信、招行等股份制银行及部分城商行,不仅五年期绝迹,连三年期也踪迹难觅,额度稀缺到需“抢购”。

个别银行仅存的一年期产品,也筑起高墙,只接纳新资金与特定客户。

银行正以一种近乎悲壮的“断腕”姿态,主动缩减长期高息负债的供给。

银行这步险棋,实属无奈之举,核心困境在于持续收窄的净息差,银行赖以生存的命脉正被悄然侵蚀。

一方面,宏观降息大潮下,优质贷款资产的收益率持续下滑,银行资产端的“造血”能力锐减。

另一方面,尽管存款利率下调,但存款作为核心负债的成本刚性犹存,难以同步快速压降。

银行如同行走在刀刃上,承受着资产收益下滑与负债成本粘滞的双重挤压。

被动收缩长期、高成本的存款产品线,成了当下最直接的自救策略。

未来已来,低利率环境或将长期伴随我们。

银行对长期限、高成本存款的规避,短期内难见逆转。

监管层对银行负债成本管理的关注,将进一步引导利率下行轨道。

利率下行如同雨季来临,我们又该如何为财富之池寻找新的水源?

首先是期限策略,避开“断供”长周期。

五年期产品近乎绝迹,三年期额度稀缺且利率吸引力大幅降低。

与其执着于寻觅长周期锁定,不如务实关注1-2年期产品。

这些期限目前供应相对稳定,流动性更佳,在利率下行通道中反而保有未来调整的主动权,避免被长期低利率锁死。

其次是金额策略,门槛之上寻微光。

大额存单虽光环褪去,但在同等期限下,其利率仍普遍高于普通整存整取。

20万门槛虽不低,但若资金允许,仍值得优先配置,同时,需警惕“转存陷阱”。

若持有未到期的大额存单,盲目提前支取转投新产品,损失的原定利息可能远超新产品的微小利差,精算成本,谋定后动。

最后是机构策略,目光投向“价值洼地”。

大型银行议价能力虽强,但利率往往触底最早、幅度最大。

相比之下,部分经营稳健的中小银行对存款渴求度更高,为吸引资金,其大额存单或特色存款产品的利率可能略具优势。

审慎评估其资质后,可将其纳入配置视野,挖掘有限市场中的相对价值。

银行断腕收缩,是利率寒冬中的无奈喘息。

高息存款成为消失的“奢侈品”,与其临渊羡鱼,不如退而结网。

主动调整策略,拥抱稳健务实,方能在低利率时代守住财富的涓涓细流。

走出银行大门,雨丝飘落在城市上空,银行电子屏上那不断变小的数字,仿佛是这个时代无声的注脚。

低利率的潮水不会退去,它正漫过每个人的脚踝。

但看清潮水方向的人,总能在流动中重新锚定方向。



栏目分类
相关资讯